張教授撰文

張金堅:台灣痛失乳癌權威,悼念周佳正醫師

2025/07/24

文/張金堅

猶記才不過六月底,連續兩日,先於北部與周佳正醫師相敘,隔日在台中於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乳癌國際研討會又見面,我們彼此討論乳癌相關問題,他提出區域醫院的診療特色及一些因應策略,更津津樂道他成立的康乃馨姐妹會的乳癌病友團體最近蓬勃發展狀況。豈料,再次見到他的身影,卻是在新聞媒體上,那駭人的事故畫面。

認識周佳正醫師,是在2002~2004年,當時借調至衛生署立桃園醫院(現在為部立桃園醫院)擔任院長期間,因為同為一般外科醫師,曾經有幸指導這位極為優秀的後進,可自誇與周醫師有師生之緣,當年周醫師37歲,那時我對他的謙沖有禮、和善待人與醫術精湛,印象非常深刻。往後他專攻乳癌診療及重症創傷領域,彼此時常聯繫,他總是善意溝通與交流,展現對學術探索的熱衷、對追求新知的執著,不知不覺二十多年過去,周醫師已經到了我當年的年紀,醫術與學術都大有所成,正是輪到他提攜後進、授業解惑,為台灣培養下一代的醫界菁英的時候,我們卻永遠失去了他。

 

22日下午,我與內人親臨桃園醫院為周醫師所佈置的追思會場,現任楊南屏院長細數著歷年來的點點滴滴,回憶周醫師總是兢兢業業,不論是臨床上,還是學術上,對病人的照顧無微不至,從不懈怠;現場播放過去周醫師與癌友親切熱絡互動的錄影片段,物是人非,我心頭一酸,淚眼環顧四週,他幫助過的病人與家屬、一同共事過的同仁與志工們,送來的悼念鮮花,層層疊疊,數也數不清,還有現場祈福樹掛滿大家給他悼念的留言卡片,在在見證周醫師對乳癌病友的付出與投入,他的離開是醫界無比的損失。

桃園醫院的同事悲慟萬分發聲:希望社會大眾能記得的,是周醫師身為一位模範良醫的好,而不是一場事故。我也是同樣心情,其實,周醫師最後的身影,正是他為了參加乳癌醫學會風塵僕僕趕來台北,周醫師身為乳房外科主任,仍然學習不輟,不論台灣南北各地學會,都不辭勞苦參加,卻因此遭逢事故。

於桃園醫院相識的期間,周醫師身為一般外科醫師,不論日後專精的乳癌領域,還是肝膽腸胃外科,都戮力以赴,更難能可貴的是重視全人醫療,真正做到視病猶親。當年適逢SARS疫情,醫療院所風聲鶴唳,身為外科醫師深怕院內感染,同仁們都提心吊膽,周醫師細心協助規劃手術室防疫措施,從開刀流程,到動線管理,鉅細靡遺,那時就已經顯露出他的敬業、投入、細心,與醫療領域的才華。

 

當年,受限於社會風氣保守與女權尚未獲得足夠重視,乳癌病患術前術後,面臨諸多他人難以想像的艱難處境,我因此成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周醫師在桃園醫院,資源遠不如醫學中心,也為了幫助患者,成立支持乳癌病友團體「康乃馨姊妹會」,一方面幫忙病友的術後照顧與衛教,一面支持家境較困難的患者,也讓病友有個平台能彼此分享心路歷程互相扶持,周醫師全心投入,與癌友之間猶如一個緊密的大家庭。

 

每當乳癌防治基金會舉辦病友聯誼或衛教活動,康乃馨姊妹會都不辭路途遙遠自桃園前來參加,參加之踴躍每次都要安排遊覽車載送;而近年來乳癌防治基金會進行癌友問卷調查前後共四次,內容調查分別為:骨質疏鬆、術後生活品質、心理壓力、醫療財務負擔壓力,康乃馨姊妹會義不容辭協助發放與鼓勵癌友填寫問卷,回收份數高達四百份,可見康乃馨姊妹會有很強的向心力及業務發展。

 

回顧周佳正醫師的醫療生涯,從住院醫師開始,升任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一直到升任主任,始終都在桃園醫院的崗位上,從一而終,從不懈怠,自身總是扛下最多工作、扎實訓練醫療團隊,卻相當體恤部屬,使得不論是上級下屬、醫護同仁都愛戴;全心的關懷病人,病人與家屬都感念;雖然不在醫學中心,但對學術的追求卻從不停歇,更時常於學會上提出第一線遇到的難題,督促整個乳癌醫學界的持續進步。

 

像周醫師這樣的完美醫師典範,可說已經相當少見,尤其是如今內外婦兒四大科系相較冷門,在健保結構下較為困難,如此優秀的重症外科醫療人才,可說是國之至寶,卻竟然才耳順之年就殞落,不只是同仁與病人不捨,身為師長的我震撼悲慟,也是台灣的一大損失。

 

如今,在悼念周醫師之餘,忝為長輩,衷心期盼將周醫師的敬業、樂群,無私奉獻的精神,傳揚於世,讓他的事蹟能廣為人知,激勵下一輩醫者引為典範仿效,希望藉此,周醫師濟世救人的風範可長留人間,永遠溫暖乳癌病友們,照亮桃園,與整個台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