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乳癌病人接受手術後的身體心像及其預測因子

2012/10/22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 護理長 陳春蘭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95年新增6,895名乳癌病患,96年有1,552名婦女因為乳癌而死亡,乳癌位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死亡率第四位,嚴重威脅婦女健康,而國人乳癌的易發年齡平均比歐美國家低十到十五歲(國民健康局,2006),由於乳房是女性性別的特徵及女性價值的指標,加上受到癌症是重症或絕症觀念的影響,因此乳癌及其治療往往造成病人各方面的衝擊,而影響其生活品質 (Ferrans, 1994 ; Ferrell, Grant, Funk, Otis-Green, & Garcia, 1998)。

  雖然治療本身可延長病人的生命,但多項報告已指出病人於診斷初期三至六個月內,由於診斷本身及治療,如手術及化學治療,往往造成個人身心的壓力,甚至進一步的危機(Pattinson, 1977),其中又以症狀的困擾,如:疼痛、疲倦與焦慮為最常造成病人苦痛之現象。另外,在心理困擾方面,Wong及Bramwell (1992) 研究調查接受乳房切除的乳癌婦女,發現高達88% 產生焦慮,故可知乳癌婦女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疼痛與焦慮是手術治療最常見的兩項重大健康問題。

  台灣地區乳癌有年輕化趨勢,身體心像的問題日漸嚴重,許多因素與身體心像困擾有關,在臨床24年發現病人負向的身體心像會降低乳癌手術後的因應能力。故邀請北部某醫學中心乳癌病人,感謝願意接受手術後的身體心像的重要預測因子研究,經此研究發現手術方式及年齡是乳癌病人接受手術後的身體心像的預測因子,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及年齡較輕者有較高的身體心像關切程度。

  尤其是年輕女性患者更應該接受身體心象方面問題的個性化服務,健康照護專業人員可以提早使用介入措施,如:身體心像的評估策略來加強高危險傾向婦女的自信及自我接受的需求,其次病人的伴侶也應該共同參與討論如何調整藥物治療的效果的協助來改善婦女的身體心像,使病人更樂於遠離負向的身體心像回歸正常居家生活(包含:食、衣、住、行、休閒娛樂)走入人群。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