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乳癌病友需要身心靈之全方位照顧

2012/08/01

乳癌防治基金會醫師編輯群

  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癌症與心理有關,而至今日癌症已被認為是一種心身疾病。乳癌亦不例外,Rowland和Holland指出乳癌應被視為一種全身性的疾病而非局部的疾病。乳癌病患所關切的不只是乳癌這個疾病本身,還注意到影響女姓的特徵、性感、性慾、性能力、自信,同時整個身體狀況的改變、治療的選擇…等,均衝擊乳癌病人對疾病與治療的適應。

  對一位女性而言,乳癌是一種具有生命威脅性的創傷,可能導致病人產生精神上的疾病進而影響生活品質。根據本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台中澄清醫院中港院區院長張金堅醫師於2008年公布國內第一份針對乳癌病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調查報告顯示,50歲以下罹病的乳癌病人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傾向。一般乳癌病友最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現象為:擔心乳癌再次復發,再次想起接受乳癌檢查及治療時不愉快的狀況,刻意避免想到和乳癌或健康有關的事情以及容易受到驚嚇等四種表現。

  癌症病患為什麼要接受心理治療?如果能夠接受心理治療,或多或少可以從心理治療當中獲益。而癌症病患心理狀況改善之後,不僅僅對於心理與靈性層次的生活品質很有幫助,對於癌症病情的改善,也有極為明顯的助益。這不僅僅是許多癌症醫師臨床的經驗,而且是經過科學驗證的:

  1979年,英國國王醫學院S.Greer教授首先應用心理測試的方法,分析乳癌患者術後心理狀態對預後的影響。研究者將術後患者的心理狀態分為四種類型﹕拒絕否定型(患者常常表述為﹕「我沒有患癌,醫生根據病理報告及醫療常規,才切除了我的乳腺」)、征服型(「我一定能夠戰勝乳癌」)、被動接受型(「我知道是乳癌,但醫生已經按常規給我做了治療,只能這樣了」)、無助型(「他們對我的病什麼都沒作,我完了」)。結果發現:術後患者的無復發生存率,前兩種類型比後兩者顯著延長。

 

  另一方面,美國史丹佛大學的Spiegel教授將乳癌已產生轉移的病患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一年的心理治療,另外一組沒有。追蹤之後發現,接受心理治療的那一組,生存期為沒有接受心理治療那組的兩倍。

  癌症的病患經常忍受昂貴而痛苦的化學藥物治療,只為了增加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存活率。無害的心理治療,可以增加一倍的存活率,何樂而不為呢?這些研究的對象都是一般的癌症病人,並非合併憂鬱症或是焦慮症的病人,卻也有這麼明顯的效果。可見心理治療並非侷限於心理受到困擾的病人,所有的人都適用。癌症病患因心理治療,生命可以延長,生活可以更有品質,的確是很令人振奮的消息。
 
  然而,過去的研究多聚焦於癌症患者接受心理治療後的「主觀」感受,較缺乏針對身心內分泌方面可供客觀「量化」的指標,尤其是在乳癌治療結束後的痊癒者。受身心壓力下產生的神經內分泌異常已被證實與乳腺癌術後復發有關,尤其是皮質醇cortisol(是一種壓力荷爾蒙)。今年在心理學領域之國際有名期刊「心理治療與身心醫學雜誌(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中,張金堅醫師與台灣大學護理系蕭妃秀老師、輔仁大學及香港大學研究團隊,分析心理治療對乳腺癌癌症倖存者中皮質醇晝夜模式的影響。共有四十八位完成根治性癌症治療的乳腺癌患者,被隨機分配到兩組:接受8週身心靈(body-mind-spirit BMS)治療或一般衛教(EDU)療程。病人自我評估方式包括「貝克氏抑鬱表單-II」(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 BDI-II)和「生命意義問卷」(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MLQ),包括兩個主要項目:MLQ-存在指標(MLQ-Presence, 有五個選項,測量病人有關生命是否有意義的主觀感覺)和MLQ-探索指標(MLQ-Search,測量病人追求生命意義的方向和動力)。同時也測量唾液中皮質醇的變化:病人在家中收集剛睡醒時、 睡醒後30 和 45 分鐘,和在 12點、 17點及 21點時的唾液進行皮質醇(cortisol)濃度之測量,.測量時間點包括實驗一開始的基礎(baseline)濃度、身心靈治療(BMS)完成的第2、5和第8個月。結果在第五個月的問卷追蹤時,接受身心靈( BMS) 治療的病人在生命意義探索問卷(MLQ-Search)的得分是明顯較接受一般衛教(EDU)療程者有顯著的差異 (p < 0.01)。在客觀量化數據方面,接受一般衛教(EDU)療程者,晚上九點鐘時的皮質醇濃度明顯較高;而且在第八個月的追蹤分析發現,接受一般衛教(EDU)療程者的皮質醇晝夜變化模式(diurnal cortisol pattern)明顯較平緩(flatter)(p<0.05)。在過去的文獻中,McGregor發現乳癌患者的皮質醇晝夜變化模式明顯較一般健康人平緩;而Abercrombie在轉移性乳癌患者的實驗中發現,皮質醇晝夜變化模式較陡峭(steeper)者,有較長的存活期。因此,蕭妃秀老師與張金堅醫師的研究證實以下有意義的結論:身心靈(BMS)團體治療有助於病人主動追尋人生的意義,及更多個人成長的機會,及對乳癌痊癒者面對日常生活壓力中,能維持較良好的皮質醇反應,並可能進一步獲得較高的存活率。

  為什麼心理治療可以改善癌症病患的生存期呢?腫瘤心理學家多半認為,是因為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讓患有癌症的病患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會讓人的身心更加整合,也讓人的免疫力更加健全。詳細的原因與機轉,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現有的研究雖然還在初步階段,但是已經令人感到振奮。有一句古老的諺語說:要為歲月增添生命,不為生命增加歲月。希望每位乳癌病友都能超越乳癌的心理衝擊。得到更有意義,更快樂的人生。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