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

情緒改變且常忘東忘西 失智症恐悄然襲身【元氣網】

2020/09/04

根據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研究,並於2017年公布台灣失智症現況調查,失智症的盛行率約為8%,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6萬人。失智症是種疾病,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一旦出現經常忘東忘西、情緒容易轉變、言語表達能力出問題、經常迷路,甚至產生妄想、憂鬱等情形,恐怕就要懷疑失智症是否已悄然上身。

 

失智症大致可分為退化性及血管性兩類。退化性常見病症有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患者將出現記憶力衰退,對人物、時間、地點的辨認有障礙,已故美國前總統雷根生前就罹患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則是因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使得腦細胞死亡而造成智力減退。

 

秀傳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邱百誼表示,失智症致病原因,是腦細胞因爲不同原因導致病變與壞死,例如腦部有變性蛋白質沉積、中風、外傷等。另外,腦細胞之間有密密麻麻的神經連結以傳遞訊息,一旦出現各種病變,或者細胞本身的退化,也會造成神經連結斷裂。此外,腦部神經傳導物質減少製造或是運送,也可能造成腦部失智。

圖/秀傳醫院 提供

圖/秀傳醫院 提供

 

邱百誼主任臨床經驗豐富,他分析秀傳醫療體系登錄的上萬名患者發現,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老人,50%左右患者屬於阿茲海默症,以認知與記憶力衰退等症狀為主,但血管性失智症與路易氏體失智症的患者也不少,大約各10%-20%。僅有不到5%的患者是在65歲以下,年輕患者中又以阿茲海默症與額顳葉型失智症較多。如果碰到失智症的一些典型前兆症狀,像是經常忘東忘西、重複地講或問同一件事、患病後沒辦法學習新事物、日常生活依賴性強,或者不願與人互動、失去同理心等,就要趕快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邱百誼指出,失智症大多數屬於不可逆的退化疾病,患者無法恢復到正常情況,只能延緩病程。常用藥物包括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Exelon)、利憶靈(Reminyl)、憶必佳(Ebixa)與威智(Witgen)等,都有延緩效果,但之後退化的情況還是會持續,可以透過調整劑量、合併藥物使用等方式繼續延緩。一般來說,如果家屬有妥善照顧,加上早期發現就定期服藥,通常症狀從開始到嚴重,最後死亡,大約能拉長至8到12年。

 

不過,邱百誼提醒,罹患失智症時會產生情緒與精神變化,這時候盡量使用非藥物治療,例如轉移注意力等,要盡量避免給予抗精神藥物,畢竟失智症患者大多數是老人,與一般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情況不同,一旦服用抗精神藥物,可能會讓認知與動作障礙退化更快、嗜睡,甚至更容易感染、死亡,這些都是常見且危險的副作用。

 

秀傳醫院提供針對失智症的治療,院內也設有失智共照中心與據點,每週一到五均有提供延緩失智的課程或活動,邀請專家與護理師來授課,和患者互動等,提供家屬們非藥物的照護技巧。

 

疫情下的秀傳失智共照據點活動 圖/秀傳醫院 提供

疫情下的秀傳失智共照據點活動 圖/秀傳醫院 提供

 

 

探視無法來醫院看病的失智阿嬤 圖/秀傳醫院 提供

探視無法來醫院看病的失智阿嬤 圖/秀傳醫院 提供

 

邱百誼表示,面對失智症患者,可以幫忙做筆記,記下患者擺放東西的地方,降低焦慮便能讓患者情緒較穩定,另外,也應適時帶患者出門散步,不要窩在家,冰箱內也不要放生冷的食物,以免患者拿起來食用。至於如何避免失智症發生,透過閱讀、看報等動腦思考,或者常跟別人互動,保持運動習慣,都有很好的幫助;飲食方面,常吃青菜、水果,減少攝取高油脂食物、避免抽煙,控制三高發生機率,如此一來,只要避免血管惡化,出現中風、心血管疾病的機會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會減少。

轉載自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9/4814811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