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年輕乳癌患者的美麗與哀愁

2012/08/01

乳癌防治基金會醫師編輯群

  近來的演藝圈掀起一股股波濤「胸」湧的浪潮,許多女性在服裝打扮上也越來越重視胸前「事業線」上的著墨,可見民眾對於女性胸部美感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不過在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女性,年紀輕輕就被發現罹患乳癌,例如以一曲「葉子」成名的女歌手阿桑因乳癌去世,得年34歲,在人生事業正要登上高峰時嘎然而止,令人不勝唏噓。

  乳癌已連續多年名列女性第一好發癌症,每年有超過八千名新增病例。乳癌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間,發生率由1980年的每十萬女性每年11.72人到2005年的每十萬女性超過50人,發生率增加近5倍。相較於西方國家的乳癌,台灣的乳癌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國人乳癌診斷年齡的中位數介在45~49歲之間,遠小於西方國家的70至74歲,台灣小於四十歲以下的乳癌患者比例為百分之十六點六,美國是百分之八,小於三十五歲的年輕型乳癌病患比例,台灣為百分之九,是美國的四點五倍。調查發現,年輕婦女自認為不可能年紀輕輕就罹患乳癌,或許是因為比較保守,輕忽檢查,導致發現時,乳癌可能已經較晚期,整體治癒率也比較低。

  依據基因微距陣列分析的結果,乳癌可依據基因表現大分為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管腔細胞B型(Luminal B)、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過度型(HER-2+),基底細胞型(Basal-like),正常乳腺亞型(Normal-like)。在這幾種乳癌亞型病人中,預後最好的是管腔細胞A型(Luminal A),這些病人大多是雌激素受體(ER)陽性,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而預後最差的是基底細胞型(Basal-like),這群病人大多是雌激素受體(ER),動情素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都是陰性,也就是俗稱的「三陰性乳癌」。流行病學的數據顯示,在歐美國家的年輕女性三陰性乳癌占了很高的比例,尤其是美國黑人女性,三陰性乳癌占了將近百分之四十(JAMA 2006)。然而,根據台大醫院的研究,在台灣的年輕女性中三陰性乳癌只有百分之九。相反的,台灣的年輕乳癌患者,無論是五十歲以下甚至是三十五歲以下的「非常年輕」患者,有將近七成是預後較好的管腔細胞A型(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9)。也就是說,台灣的年輕女性,一旦被診斷出乳癌,請不要過分悲傷與絕望,及早診斷,及早治療,還是有很美好的下一段人生。

 

  在年輕乳癌患者的治療上,原則與較年長患者並無不同,重點在於早期發現早期積極治療。年輕女性通常另有生育方面的考量,在較早期的乳癌病人,若是雌激素受體(ER)陽性者,手術後可考慮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類似劑(GnRH agonist),如諾雷德(Zoladex),合併選擇性動情激素受體調節劑,如泰莫西芬(Tamoxifen),取代傳統化學治療;在雌激素受體(ER)陰性或第三期(含)以上的病人,術後治療仍建議以化學治療為主。不同化療藥劑對生育力的影響隨著年齡而有所不同,在35歲以下,化療之後約有9成的女性在一年內月經可以回復,而35~40歲這個年齡層,月經回復正常的比例約50%。目前尚無證據証實在懷孕期間,所引發的荷爾蒙變化會增加乳癌的復發機會,但是治療多久之後才懷孕對胎兒或母親會比較「安全」?也尚未有定論。一般認為,乳癌復發的風險會隨著間隔時間而減少,所以最好能2~3年之後才懷孕。此外,治療前保留卵子、胚胎或者卵巢組織等保存生育力的方式,也是值得考慮的方法。

  另一方面,根據洛杉磯加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指出,女性愈早患上乳癌,所承受的打擊就愈大,這是因為處於美麗、青春的年輕婦女較難接受乳癌的事實,同時情緒上的改變較高齡患者更難以控制。年輕乳癌患者,一旦被醫生告知不幸的消息後,通常的反應都是有如「晴天霹靂」的難以接受,因為她們怎麼也不會料到自己會患上乳癌。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這些年輕女性更是經常顯露出情緒低落,因為她們原本處於人生、事業或是婚姻的起步,對於未來可能失去幸福、事業、家庭,甚至提前來到的更年期,在顯得難以承擔。超過五十歲的婦女患者通常比較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踏實地接受醫師的治療與建議,但是年輕的患者則傾向易怒、自暴自棄,甚至自認為命運多桀等種種情緒的影響,反而造成治癒的機率難以控制。因此,年輕患者的配偶或是周遭的親友,應該要更細心陪伴她們,協助克服種種生理及心理上的障礙,病人才有康復和樂觀的未來。

  總之,國人的年輕型乳癌發生率雖然較高,只要能早期診斷、接受正確的手術治療與後續藥物治療,仍然有治癒機會。年輕女性乳癌患者在身心(psychosocial)層面所受到的衝擊和傷害,更需要周遭你我付出更大的關懷,幫助她們走出更美麗的人生下一個階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