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健

王英偉/從病人參與 落實「病人為中心」【聯合新聞網】

2019/03/13

【落實醫病共享決策,從醫學教育與健康服務開始做起】

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簡稱SDM),指的是醫病合作過程,讓病人與醫療提供者共同做出醫療決定,運用醫學上證據,加上病人個人的價值觀與選擇,使疾病得到更好的醫療結果。但對於病人來說,甚麼是最好的決定非常困難,而對於忙碌的醫護人員來說,是否有足夠時間與病人說明分析,都是執行上的困難點,因此從基本的病人的健康識能和醫界的醫學人文開始推動,醫病共享決策將不再是一個口號,而是可實行的一種工具。


「病人為中心」大部分醫院寫在經營理念中,這個精神代表醫療服務、醫療照護提供者與病人三者的互動,病人參與是近年倡議的重要議題,但如何落實較少被提到。

多年前李明亮教授從慈濟大學到衛生署當署長時,曾說他最想做的事是民眾教育,我當國民健康署署長,便一直希望把「病人為中心」落實在醫學教育與健康服務上。

讓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結果

醫策會在前一版的醫院評鑑中,第一次把醫病共享決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列入指標,SDM是一個合作過程,讓病人與醫療提供者共同做出醫療決定,這個決定是運用醫學上證據,加上病人的價值觀與選擇,執行共享決策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病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結果。

醫療提供者是臨床上的專家,但是病人有個人經驗,在考慮各種選擇後表達個人的期待,與醫護人員討論後作出決策,真正達到以病人為中心的目的。我們常用3E作為病人決策的依據,包括了:一、最佳研究證據;二、臨床專家經驗;三、病人的價值與期待,考慮3E的交集,才是最符合病人的選擇。

輔助工具 幫病人釐清盲點

對病人來講,有時候一個最好的決定非常困難,決策輔助工具可以幫助病人與醫師討論,協助病人更瞭解臨床狀況,同時澄清個人價值與喜好。輔助工具可以是單張、小冊子、影片或網路工具,輔助工具不是建議病人作選擇,或是推薦哪一個選擇,而是協助病人充分瞭解後,根據自己的價值與醫療提供者一同作決定。

2017年8月,為SDM的推動,赴美國Mayo Clinic(梅約診所)參訪,這次參訪,讓我對SDM有新的了解。SDM是協助與病人溝通的工具,而不是單純提供知識,發展是從病人的問題開始,了解病人需求,包括訪談與觀察,下一步才是以實證回答病人問題;反觀國內過去推動SDM,是先以醫師想要病人知道的問題開始。所以2018年開始,政府鼓勵發展的SDM,必須經過病人需求的探討,從病人角度作為SDM發展的方向。

難執行…台灣醫師忙到沒時間?

SDM只是工具,醫護人員是否願意或正確運用才是關鍵,一次以SDM辦理醫師繼續教育,主持人黃富源教授便指出:「觀念很好但很難執行。」台灣醫師忙到沒有足夠時間與病人說明,這可能是部分事實,也可能是藉口,發展SDM工具與團隊合作,更能幫助短時間內醫病有效溝通,達到病人參與決定的目的。

另一影響病人參與的因素為健康識能,SDM是一種工具,健康識能則是一種能力,健康識能不足限制了健康資訊的有效散佈和理解。根據國內外調查顯示,低健康識能盛行率約3成至5成,就是10位成人有3到5位對健康訊息的理解與應用有困難,可能聽不懂醫生對病情的解說、醫療人員口頭指導,看不懂醫療指示、衛教單張、不知如何提問等進而影響自我照護以及醫療決策的能力。

「以病人為中心、讓病人參與」,不只是一個理想或口號,更應落實在每天的臨床工作,回應到李明亮教授的期待與賴其萬教授努力推動的醫學人文,相信在台灣推動SDM與健康識能,把尊重病人的重要理念,引導出具體的進行方式。

(作者王英偉為國民健康署署長,本文轉載自元氣網醫病平台)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