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張金堅 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40年

2024/03/25

2024-03-23 02:27 聯合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彰他40年來在乳癌等醫學領域的貢獻。圖/張金堅提供

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彰他40年來在乳癌等醫學領域的貢獻。圖/張金堅提供

 

外科醫學會年會上周舉行,會中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及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表彰兩位醫界典範40年來在乳癌治療、肝臟移植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健康版刊出張金堅專訪,分享他的生命故事,也記錄台灣醫療發展進步的軌跡。

張金堅是乳癌基金會董事長,更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咖啡達人,但他也曾經是台大醫院最年輕的外科主任,他的外科醫學人生不只在手術台上刀起刀落,他在近30年前即預測個人化精準治療世代的到來,成立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協會和台灣乳房醫學會,集結病友力量彼此扶持,跨科別共同治療癌症,見解獨到,先知先行。

 

病父一句話 棄電機改讀醫

張金堅出生於1946年,行醫多年,目前繼續看診,從事公益,工作忙碌,仍不斷吸收基因檢測、免疫療法、AI大數據應用等醫學新知。他是台灣社會家貧苦讀、力爭上游的模範案例,在家裡排行老五,父親只有小學畢業,謀職不易,格外重視孩子教育,鼓勵六個孩子念書,堅信只要考上大學,才有機會翻身,脫離貧困。

張父在台灣鐵路局擔任「司爐」,主要工作是將煤塊鏟進鍋爐,透過高溫燒煤,讓蒸氣火車往前行駛,因工作環境惡劣,身處封閉空間,空氣裡盡是煤灰,埋下罹患肺結核的因子。張金堅就讀台中一中時,父親確診開放性肺結核,經常大量咳血,被強制隔離在八卦山療養所,家人只能在假日至彰化探望,交談時必須隔著玻璃。

當時父親一句「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讓張金堅萌生了執醫意念,第一年他考取台大電機系,隔年重考,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父親因病離世,當時考慮畢業後專攻胸腔內科,拯救更多肺結核患者,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

 

盼刀到病除 專攻乳房外科

但選科前夕,張金堅體悟到「刀到病除」是外科醫師職人精神,對於患者的幫助更為直接,例如切除惡性腫瘤,就能救人無數,因而換至一般外科,師承當時全台外科權威、被尊稱「雷公」的台大外科主任陳楷模,在恩師引領下,鑽研當時仍屬冷門的乳房外科。

1965年考取台大醫科,至1996年晉升台大外科部主任,張金堅是當時台大醫院最年輕的主任。1997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金堅與現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師徒兩人,攜手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期許癌友在基金會的陪伴和扶持下,面對衝擊、接受全人照顧,迎向飛躍重生,陪伴數萬名乳癌姊妹走過人生低潮。

同年12月,張金堅創立跨科別整合的「台灣乳房醫學會」。他表示,乳癌治療層面甚廣,舉凡外科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相關科別眾多。乳房醫學會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單項疾病而成立的跨科別學會,隨著治療藥物及技術的精進,招募會員也愈來愈廣,照護團隊也擴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等。

 

科技是輔助 行醫重同理心

在外科醫學年會上,張金堅以「刀起刀落的外科醫學人生—刀上救病人、刀下救地球」為題發表演說。他表示,數位、虛擬、AI大數據等科技確實能讓醫學跨出驚人的成長步伐,但只能將醫療科技視為輔助角色,科技離不開人性,在醫療上,仍須重視人與人之間互動溝通。

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頒發獎金20萬元給張金堅,他把獎金全數捐出,其中10萬元捐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另10萬元捐給長期關注動保及友善動物的「貓咪也瘋狂公益協會」。保有熱情與善良、有同理心,還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張金堅始終不忘的執醫初衷。

 

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張金堅(右),由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北榮副院長曾令民同時頒發獎金20萬元,張金堅全數捐出。圖/張金堅提供

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張金堅(右),由外科醫學會常務理事、北榮副院長曾令民同時頒發獎金20萬元,張金堅全數捐出。圖/張金堅提供

 

張金堅(右)傾聽病友聲音,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圖/張金堅提供

張金堅(右)傾聽病友聲音,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圖/張金堅提供

 

已故台大外科教授陳楷模(左)是張金堅(右)的恩師,引領他走向乳房外科之路。圖/張金堅提供

已故台大外科教授陳楷模(左)是張金堅(右)的恩師,引領他走向乳房外科之路。圖/張金堅提供

 

轉載自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5043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