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好威!​細胞「專用垃圾袋」醫生免切片就知病情【 蘋果日報】

2019/01/21

台灣胞外體學會長、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沈湯龍。江慧珺攝

台灣胞外體學會長、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沈湯龍。江慧珺攝


細胞版的垃圾變黃金!細胞分泌的「胞外體」(exosomes,又稱外泌體),早期因未發現功效,被視為細胞的專用垃圾袋,近年才發現胞外體與癌症、免疫、心血管疾病、傳染病等息息相關,未來可望免做病理切片,透過抽血檢測就能知道病況。
台灣胞外體學會今舉辦2019亞太胞外體國際研討會,從胞外體研究趨勢、癌症診斷、胞外體的偵測與影像應用、癌症蛋白質體學與基因體學到臨床應用等,並邀請日本、新加坡、澳洲、中國、美國等多名海內外專家與會。
成大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主任說,胞外體是細胞吐出來的奈米粒子,大小僅100奈米以下,以往被當成細胞碎片,近年才發現其內含蛋白質、RNA物質,幾乎所有生理功能都受其影響。
台灣胞外體學會長、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沈湯龍表示,胞外體早期認為是細胞的「專用垃圾袋」,近年才發現有功能,包含免疫、癌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發育與老化等,都與其有關。
沈湯龍舉例,就像人生病與環境有關,癌症亦同,而細胞分泌的胞外體便是影響環境關鍵,若能找到調控胞外體的藥物,即可從根本抑制癌細胞增生。湯銘哲也說,癌細胞跟正常細胞分泌的胞外體不同,正常細胞分泌的胞外體會抑制細胞癌化,但癌細胞卻反之,會讓正常細胞癌化,且分泌量更多。
沈湯龍表示,胞外體在人體的血液、尿液與唾液中都有,未來可望發展無侵入的檢測方式,可能不需要病理切片,只要抽血檢測胞外體的數量與型態,即可診斷疾病,甚至對症下藥治療,且胞外體是動態變化,不像一般基因檢測只能推測罹癌機率,檢測胞外體可以知道當下身體狀況,更為精確。
乳癌防治基金會理事長張金堅也說,胞外體相關研究有機會能廣泛運用於癌症的診斷與治療,搭配液態生物檢體分析,其偵測疾病的速度將遠比症狀出現、光學檢查、或切片檢查等現有的疾病檢測更早、更即時。
沈湯龍表示,不僅是醫療,胞外體研究也可運用在農業、微生物等領域,目前雖在實驗階段,但已取得臨床樣本逐步進展,唯法規面尚未有規範,所幸先前衛福部先前已開放細胞治療技術,未來可望連結。(江慧珺/台北報導)

轉貼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realtime/20190119/1503704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