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人工血管留不留?—生活品質與復發擔憂的兩難【乳癌防治基金會】

2019/06/30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教授、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乳癌防治基金會總監蔡愛真和患者合影。)       

       人工血管是癌症治療常見且必備的工具,因為它的存在,能夠幫助病友們:(1)減少挨針次數;(2)縮短注射藥物前,查找血管的時間;(3)降低反覆打點滴引起瘀青或出血的情況。然而,人工血管需要留置體內多久,何時拆?是許多病友的好奇,亦是醫界一直在討論的議題。

  以乳癌類型中惡性較高的HER2陽性乳癌為例,因為它有較高的復發與轉移機率,過去醫界認為病友在完成半年化療和一年的標靶治療後,人工血管仍須留置體內2年以上,免於復發時重新查找裝置位置的困擾,但研究已發現「卡管」可能增加感染的風險,因此人工血管的拆除時機,一直存在很大的討論空間。

  乳癌癌防治基金會為瞭解病友對於人工血管的主觀感受,進行了一份針對台灣乳癌病友的<人工血管裝置問卷調查>,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於6/27公佈這份調查結果,顯示在情況許可下,有74%的病友希望盡快移除人工血管;曾發生過人工血管併發症的病友,100%都希望早日擺脫人工血管的束縛;更有6成病友盼能一年內拆除。

  該調查進一步分析病友期待早日拆除人工血管的原因,除了擔心感染等併發症外,有52%的病友認為人工血管影響手臂活動;43%覺得有異物感,睡覺時常需調整睡姿;另外,針對心情的部分,有40%的病友覺得可拆卻不拆的人工血管,會讓自己覺得還在生病而心情感受低潮。並且,有65%的病友反應曾因人工血管需定期回醫院沖洗的需求影響到工作。

  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認為,人工血管的保留問題是一個生活品質與癌症復發機率的拉鋸戰。

葉顯堂副院長說明,人工血管的拆除時機有2個:(1)治療都結束,人工血管即可功臣身退;(2)隨著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的問世,藥物不需經靜脈輸注也能發揮相同的抗癌效果,有機會讓人工血管在化療結束後即拆除。
  受惠於先進的醫藥研發技術,疾病照護兼顧生活品質的抗癌之路不再是夢。相對於傳統安置人工血管的治療,從沖洗人工血管、配藥到施打藥物,需耗費數小時;皮下注射劑型乳癌標靶藥物,施打時間只要5分鐘,過程就像接種預防針一樣快速,得以省下更多的時間做想做的事,經營生活。

  雖然新劑型標靶藥物的發明有機會縮短人工血管留置人體的時間,但乳癌防治基金會強調,每個人的病況和照護情況不同,建議病友務必先與醫師有充分的病情溝通後,再決定合適的人工血管拆卸時機,如此才能保持疾病照護與生活品質的平衡,創造兼顧生活品質的抗癌之路,讓生活擺脫「卡管」的束縛,活得開心又自在。

【乳癌防治基金會-編輯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