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資訊

2成乳癌患者確診正值生育年齡 醫:治療與生育不必二選一【健康網】

2020/11/27

35歲的潘怡伶非常感謝戴浩志主任(右)為她做的治療。(記者羅碧攝)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3年前發現罹患乳癌時,當時32歲的潘怡伶才新婚5個月,但是她很快就接受事實,與醫療團隊溝通,選擇適當的生育計劃,接受全乳房切除、隆乳及12次化學治療,今天她神采飛揚地感謝為她做乳房重建的台大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及醫療團隊的治療,也鼓勵其他癌友不要放棄。

高齡97歲的乳癌患者王研清女士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她在88歲時發現罹患乳癌第1期,接受台大醫學院外科名譽教授張金堅的建議,手術治療,一切狀況都很好,每3個月回診追蹤1次。

97歲的王研清女士(左)得知罹患乳癌時,並沒有被年紀限制,仍勇敢接受治療。她非常感謝張金堅教授(右)為她手術。(記者羅碧攝)

53歲乳癌病友連敏暖在14年前,發現罹患乳癌第4期,不僅接受乳房切除及化療,之後有多處骨轉移,歷經放療、荷爾蒙治療,但天性比較樂觀的她,除了經常快樂旅遊,並當乳癌防治基金會志工,幫助更多癌友一起樂活。

國內乳癌權威,也是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指出,從民國92年起,乳癌一直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民國106年已有13,965位新增病例,而且逐年增加。及至今日,乳癌已是可治之症、整體5年活存率高達85%,早期(0-1期)乳癌的5年存活率更超過9成!現在乳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的階段,也朝向個人化治療,所以完整了解乳癌的醫療新知,對病友、專業人士及一般大眾,都有極大的幫助。

乳癌防治逾40年的張金堅教授總策畫《超越乳癌》一書,並邀請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台北榮總乳醫中心主治醫師黃其晟、劉峻宇、羅東博愛醫院副院長葉顯堂,以及台中澄清中港分院院長鍾元強合著,內容包括了乳癌治療的各項檢查、流程、用藥、以及生活照護、術後運動等。

「乳癌權威」張金堅教授(左2)總策劃的《超越乳癌》一書今天舉行新書發表會。(記者羅碧攝)

 

張金堅表示,乳癌治療與生育不必二選一,在台灣約有3000位女性乳癌患者,是在生育年齡(45歲之前)時被診斷出來,約占全體乳癌患者的兩成左右,比歐美較為年輕。

文獻也發現,乳癌患者在治療之後懷孕並不會增加乳癌的復發機會,但在癌症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化學治療,卻非常可能傷害卵巢功能,在35歲以前,接受化療後約有9成的女性在一年內月經可以恢復,而35-40歲這個年齡層,月經恢復正常的比例約50%。一般認為,乳癌復發的風險會隨著間隔時間而減少,所以最好能2-3年之後才懷孕。冷凍保存卵子最好能在開始化療之前進行,若患者已婚,也可以考慮讓卵子與先生的精子受精,形成胚胎後冷凍保存。

老年患者透過CGA8面向評估 選擇最適合治療

張金堅指出,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老年乳癌患者勢必增加。由於目前老年乳癌患者接受標準治療的比例相對於整體患者而言偏低,在治療強度的考量應著重其功能年齡的評估,而非只考慮實際年齡。使用周全性老年評估(簡稱CGA)藉由多專科團隊根據共病症、營養、功能狀態、疲累、認知功能、用藥、心理狀態、社會支持等8種面向評估老年患者:,可幫助老年癌症患者進行治療選擇。

放射治療的劑量與頻率都應思考是否可以降低治療的毒性。臨床上無淋巴轉移的老年乳癌患者,可考慮不做腋下手術,對於無法接受手術或拒絕手術的老年乳癌患者,仍可使用荷爾蒙療法治療。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說,所有癌症中,乳癌的預後最好。他也提醒患者,乳癌治療是以治療乳癌為主,而不是以乳房重建為主。如果乳房外科醫師詢問乳房要全切除或是局部切除時,代表兩者的治療效果是一樣的。這時病友可以找家人和親友一起跟乳房外科醫師討論,以獲得最充足資訊及做最妥適的選擇;乳房重建也是一樣,盡量不要單獨一人面對。

轉載自 自由健康網

返回列表